一个学期八个班的应用文写作课,我居然接了“招”,把人累到趴下
凌晨五点的闹钟还没响,早已坐在书桌前熟悉着当日要讲的课件;天刚蒙蒙亮,台灯的光晕里浮动着细小的尘埃,就像脑子里盘旋不休的知识点——这是我到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任教后每周八节课的日常开端。
凌晨五点的闹钟还没响,早已坐在书桌前熟悉着当日要讲的课件;天刚蒙蒙亮,台灯的光晕里浮动着细小的尘埃,就像脑子里盘旋不休的知识点——这是我到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任教后每周八节课的日常开端。
话音刚落,副院长罗翔宇通过电话,将在外办事的向晓琳老师叫来院办公室,当着我的面,给向老师交待:“胡老师有什么事,你要帮助解决;解决不了的,给院办公室及时反映;再就是自始至终参加胡老师教学课程内容的听课。”
首登讲台,与梦想对接。那些关于“梦想萌芽、逐梦前行、终圆初心”的片段,竟像串珠子般自动串联起来,成了我追梦路上的有趣回忆。
一边是学生热烈的欢迎声,一边是自己坚定的脚步声。时隔九年后的2016年的9月24日,我终于站上一方小小的讲台,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,我的心中满溢着感慨。
2016年8月30日,我从北京匆匆出发,乘18:06的Z95次火车,于次日上午9:05准时到达恩施,赴湖北民族大学上任,开启了由我独立承担的湖北省委宣传部、湖北省教育厅联合行文的中央宣传部“千人计划”任务,到湖北民族大学任教的历程。
开栏语:在我的人生规划中,曾经有过当老师的梦想。哪知,梦碎“文革”,理想落空。好在,退休五年后,终于迎来了机会,参加中宣部的“千人计划”支教活动,终于圆梦讲台。从今日起,本媒体开辟“讲台圆梦”专栏,讲述作者在湖北民族大学、湖北恩施学院任教期间的轶闻趣事,敬请关